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许2025年配资一览表最新,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,匈牙利作家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(László Krasznahorkai)凭借其“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”获奖,评委会特别强调其作品“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,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”。这是一位怎样的作家?他的作品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?他与中国有着哪些渊源?上游新闻进行了了解。
\n40年前已成名,处女作被改编成超长电影
\n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是匈牙利著名小说家和编剧,1954年1月5日出生于匈牙利东部小镇久洛,其作品以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反乌托邦、忧郁主题而闻名。
\n1985年,拉斯洛发表处女作《撒旦探戈》,为他带来巨大声誉。1994年,《撒旦探戈》被贝拉·塔尔改编为7小时的史诗电影,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。他曾获得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、科苏特奖等重要奖项,作品《撒旦探戈》《仁慈的关系》《反抗的忧郁》等作品均被引入中国出版。2015年,拉斯洛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。
\n《反抗的忧郁》封面。潮新闻
\n据北京日报介绍,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深刻的思索,常被形容为“压抑但引人入胜”,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界。有人说:“在他的作品中,我们可以品味到很多作家的味道:仿佛在读卡夫卡,但不比卡夫卡绝望;仿佛在读乔伊斯,却没有乔伊斯晦涩;仿佛在读马尔克斯,又比马尔克斯温和亲近。”
\n诗人欧阳江河借用匈牙利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·伊姆莱的观点认为,拉斯洛的语言如同迷宫令人深陷其中,而能够领略其魅力的读者,则无异于进入了文学的天堂。“拉斯洛的文学,关乎的不仅是反抗,不仅是抵抗,他比这些还要高,他是建构,建构了什么是伟大的文学。”
\n关注精神叙事,被誉为“匈牙利版果戈理”
\n据潮新闻介绍,拉斯洛著名的《撒旦探戈》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末,彼时匈牙利人们正经受精神大创。一夜之间,天翻地覆了,接下来会怎样?
\n《反抗的忧郁》就是借一个马戏团巡游带来骚乱的壳,来表达这种人们精神上的紧绷和不安之感,且是种集体性的对未知的恐慌不安。
\n当然拉斯洛著名的作品都在表达集体性的东西。《撒旦探戈》中是小农庄的人群在走向“所谓光明未来”之前的集体冷漠和麻木,《反抗的忧郁》是在一场“预先张扬的动乱”之前市民集体的压抑、无措与慌乱。拉斯洛用大篇大篇跳跃性的内容,氤氲出这种集体性的状态。
\n拉斯洛曾说:“匈牙利的人是一样的,人性也是一样的。我无法相信这些旧人能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匈牙利。但我的言论引来了很多愤怒的反击,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匈牙利将成为天堂。”已故美国作家苏珊·桑塔格说拉斯洛让人想起果戈理和麦尔维尔,而果戈里正是俄罗斯悲剧叙事的源头。
\n《撒旦探戈》封面。上观新闻
\n拉斯洛也在承担着匈牙利的创痛叙事功能。
\n拉斯洛用他艰深难懂的句子和思想在复盘匈牙利史、甚或是人类史。他想知道“世界到底有没有在变好”。
\n拉斯洛的作品有点难读,它不是情节性小说,如果要定位的话,算是后现代文学。在主打哲思、弱化情节的后现代文学中,拉斯洛本身的文本风格又格外特殊,他的篇章中有大段大段的长句、难句,来表达跳跃性的东西,这些看起来联结薄弱的内容背后是作者思想的跃迁。《撒旦探戈》《反抗的忧郁》中文版译者余泽民形容,阅读拉斯洛的作品,会慢慢建立起一种特殊的阅读关系:“越读越有滋味,缓慢的叙述像有醇厚的酒力,让你在适应了他的讲述速度和语气之后,感受到随着他的文字向前滚动、猜测和破解后的快感。”
\n喜欢中国文化 ,曾追寻李白足迹踏足近十城
\n拉斯洛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余泽民和拉斯洛是多年好友,他曾回忆,1991年拉斯洛以记者身份去了一趟中国,自此迷上了中国文化。在拉斯洛的眼中,中国是“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”,还要求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。在外吃中餐,在家听京剧,无论走到哪儿,拉斯洛都不忘搜集与中国相关的书籍,关心与中国有关的消息。
\n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,匈牙利作家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获奖。网络图
\n拉斯洛尤其迷恋古代中国,爱读《道德经》,喜欢李白,余泽民曾陪伴他在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近十座城市。拉斯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,他最喜欢李白的豪放,“我喜欢他谈醉酒,谈月亮,谈生活,谈分离,谈朋友——我喜欢他的律动,他无尽的能量,他流浪的心性——我喜欢李白,喜欢这个人。”
\n拉斯洛还写过两部关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书:《北山、南湖、西路、东河》和《天空下的废墟与忧愁》,他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出中文版,“这是与中国文明的对话”。
\n相关新闻》
\n村上春树第18次陪跑
\n在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,诺奖赔率榜单总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。
\n据红星新闻报道,截至7日,在赔率网站Nicer odds里排名前五的作家,位列第一的作家为印度作家阿米塔夫·高希,其余四位分别为匈牙利作家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,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·默南,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美国作家托马斯·品钦。中国作家残雪位列第六。
\n村上春树作品《海边的卡夫卡》封面。红星新闻
\n而最终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的获奖,也成全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第18次陪跑。
\n2006年,村上春树凭代表作《海边的卡夫卡》获得“弗朗茨·卡夫卡奖”,该奖当时被普遍视作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,有“诺贝尔文学奖前奏”之称。这意味着当时的村上春树已经有半只脚迈进了诺贝尔文学奖。然而,他的后半只脚迈了整整18年,至今还未迈进去。
\n上游新闻综合自 北京日报 中国青年报 澎湃新闻 潮新闻 红星新闻 钱江晚报等2025年配资一览表最新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